一、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
(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
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
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
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品同白色绸布一起捧献”。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递鼻烟壶也有一定的规矩。
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在蒙古民族的习惯中,骑马、坐车到牧民家作客。接近蒙古包时,就要轻骑慢行的,以免惊动畜群,在进蒙古包以前马鞭和马棒要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对主人的不尊敬。
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车、上马,要走一段路,等主人回去了,再上车上马。在包里作客,主人躬身端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
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
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蒙古包内,若有了病人,便在包门的左侧缚一条绳子,把绳子的头埋在地下,表示主人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岁时风俗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
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生活风俗 (1)服饰: 靴子:蒙古靴子分马靴和蒙古靴两种,马靴分棉靴和单马靴。
用牛皮制成黑色,个别有紫色,挺拨,秀气,年青人多爱穿马靴。蒙古靴(香牛皮靴)有尖稍向上翘的,靴子的邦,通常有图案,压花纹,里面有的衬皮,有的衬毡,靴身宽大,靴可套棉袜毡袜。
袍子:蒙古族男女老幼都喜爱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
下端左右一般不分岔,领子较高,纽扣在右侧。袍子的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袍子的颜色,因地因人因季而异。
腰带:是穿蒙古袍子时所必备的,有的是布料,有的是绸缎,长有五米,颜色和袍子相协调。 首饰:平素牧区妇女一般不戴帽,多用红、绿等颜色的长绸子把头缠上,男子,夏季多戴鸭舌帽,冬季多戴羊皮、狐皮帽,式样是尖顶大耳或草原式斗笠帽。
蒙古族妇女的首饰,逢年过节,喜庆宴会,访亲探友时用于头上的装饰。装饰品种类很多,材料也因贫富不同。
比较讲究的,多用玛瑙、珍珠、宝石、金银等制成。 (2)饮食: 蒙古族的饮食大致分三大类,即肉食、奶食、粮食。
一日三餐,两稀一干,早晨中午一般喝奶茶泡炒米、奶食、手扒肉,晚上氽羊肉下面条、吃包子。 肉食:牛、羊肉是蒙古族最普通,也是最喜爱的食品。
尤其愿吃羊肉的“手扒肉”,羊肉的吃法多种多样。常见亦享有盛名的“手扒肉”、“全羊”,也叫“羊背子”。
饮料主要有三种:奶茶又叫蒙古茶。是蒙古民族最喜好的饮料,一日三餐都要喝奶茶;酸奶:即发酵后的马奶“其格”以及发酵后的牛、羊奶“塔日嘎”能散热止渴,且富有营养;奶酒,又叫蒙古酒。
把发酵的奶放入锅中慢火熬煮、蒸馏后即酿成透明醇香的奶。
二、【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什么
蒙古族服饰包括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等.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男袍一般者比较宽大,尽显奔放豪迈.女袍则比较紧身,以展示出身材的苗条和健美.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则喜用红、粉、绿、天蓝色.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份,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蒙古族钟爱的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北方的蒙古族过春节是一番热闹的景象,蒙古族取奶食洁白无垢之意,称春节为"白节".除夕,全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晚辈要向长辈敬"辞岁酒",围着火塘吃饺子.饭罢,还要下棋,玩"嘎拉卡"(羊骨头),午夜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这样象征着新的一年酒肉不尽,吃喝不愁.),在马头琴的伴奏下,通宵达旦地唱歌、玩耍.次日拂晓,男女老幼便穿上崭新的民 族服装,由长辈带着全家人祭天,并在堆积的"敖包"前向西南方向叩拜.接着,开始拜年.由晚辈向长辈叩头敬酒、献哈达,祝愿老人健康长寿,一生平安.初一到初四,他们一般不远行.初五以后,他们才骑着骏马,兴高采烈地带着礼物到亲友家拜年,共进全羊酒宴. 每逢节日期间,草原上到处都充满了欢歌笑语,全部人都沉浸在节日的幸福之中了.。
三、蒙古族的习俗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在亚欧大陆东北部的高原上,广袤的大草原孕育了一个纯朴、豪放而伟大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世界上大部分的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又被誉为“草原骄子”。
清新的空气,明丽的阳光,晶莹的露水,给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苍茫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严峻的天气,给了他们粗犷和坚韧的性格。在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渗透着阿爸的汗水,阿妈的奶汁,珍藏着蒙古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灵魂,记述着一个马背民族的古朴生活。
13世纪初起,蒙古族开始根据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创制蒙古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
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和筷子舞等等。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
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大会,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还有马奶节和白节(也称白月)等。 蒙古族传统服装方面,中国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日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
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
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装饰和大型彩绘奔马图及奔马雕塑,鲜明地表现草原文化的风格。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
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我国的蒙古族人口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绝大多数自古就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境内的阴山山脉和兴安岭山脉横贯东西,地形与亚细亚大陆相连接,气候常受大陆的支配,多风、乍寒乍暖,寒冷季节长,温暖季节短,降水量少,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雪期漫长,从十月中降雪,到次年五月尚能见到雪飘,每年积雪深一尺以上的大雪有一、二次。
蒙古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或畜牧业,兼营种植业,散居的蒙古族人民多数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也经营一部分畜牧业生产。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事工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从单纯的畜牧业、种植业经济向工业、商业和现代畜牧业及种植业全面发展。
由于蒙古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历史发展情况不同,经济生活不同,所以各地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如咯尔喀蒙古、兀良哈蒙古、额鲁特蒙古、布里亚特蒙古等,他们的风俗习惯就不完全一样。
再如从事畜牧业生产和其他生产的蒙古人的风俗习惯也有不同。就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同属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蒙古人的习俗,随着地区的不同也有差异。
正所谓“隔山不同风”,“隔水不同俗”,所以我们入乡就要问俗,就是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现在的蒙古族的习俗就是在上述条下形成的,是通过语言和行动传下来的习俗,但他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变成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件好事!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转徙、发展和继承是普遍现象,而蒙古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有希望的民族。
宗教信仰:普遍信萨满教。元朝以后蒙古族统治阶级开始信仰喇嘛教(主要信仰宁玛派即黄教)。
饮食特色:喜爱喝用砖茶泡制的奶茶。还爱喝马奶酒。
牧区多以牛羊和奶食为主,农区以粮食为主,蔬菜、奶制品为辅。敬茶方面,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
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敬酒方面,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
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
四、蒙古族习俗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
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
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
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
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
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
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
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
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
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
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
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
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
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
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
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蒙古族人民尊重礼仪,习惯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一事一物,无不依据其礼为之,敬长慈幼,同胞相见,长幼有序,宾朋有礼,客至如归。
当然其礼仪之表达形式,随着时代的前进,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丰富,有所改进,如鞠躬、握手礼、互赠纪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来。可以想见,洋溢在蒙古人民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种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下,我们感到的将是那种心地憨厚,热情好客的民族美德。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
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当第一次出猎调驯猎狗时,先往狗鼻子里灌注狐狸热血,使其与狐狸和狼成为冤家对头。
如果是专门猎取狐狸和狼的猎犬,那么就要禁忌猎兔子。否则在追逐狐狸时一旦遇到兔子就会失去主要目标。
一只训练有素的猎狗必须领会以下几点:吹口哨、示意、招手、指点、呼唤等。
五、蒙古族的习俗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在亚欧大陆东北部的高原上,广袤的大草原孕育了一个纯朴、豪放而伟大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是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
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世界上大部分的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又被誉为“草原骄子”。
清新的空气,明丽的阳光,晶莹的露水,给了他们纯洁的心灵;苍茫的原野,狂暴的风雪,严峻的天气,给了他们粗犷和坚韧的性格。在蒙古族世代居住的土地上,渗透着阿爸的汗水,阿妈的奶汁,珍藏着蒙古族人民勤劳、朴实的灵魂,记述着一个马背民族的古朴生活。
13世纪初起,蒙古族开始根据回鹘、吐蕃等民族的文字创制蒙古文字。此后,各种形式的历史、文学作品相继问世,有些一直流传至今。
其中,历史著作以《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蒙古源流》最为著名,被称为蒙古族的三大历史巨著。马头琴是蒙古族最具特色的传统乐器,民族传统舞蹈有安代舞、盅碗舞和筷子舞等等。
蒙古包为蒙古民族的传统住房。蒙古民族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
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蒙古族的饮食有粮食、奶食、和肉食。
蒙古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性群众集会为那达慕大会,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不同规模的“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意为娱乐、游艺,起源于13世纪初。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还有马奶节和白节(也称白月)等。 蒙古族传统服装方面,中国部分蒙古族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特色,在传统的节日里,蒙古族群众仍然喜欢穿上民族服装,参加骑马、射箭、摔交等体育竞技,下蒙古象棋,演奏马头琴,跳传统民族舞蹈,用奶茶、奶渣、炒米、手把羊肉待客等等。
即使在现代化的城市生活中,蒙古族也很注意使现代化与民族特色融为一体。例如北方城市姑娘流行的新式蒙古袍既保留传统蒙古袍的古朴特点,又洋溢着现代化的华美气息。
北疆城市公共建筑上的蒙古包造型装饰和大型彩绘奔马图及奔马雕塑,鲜明地表现草原文化的风格。 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蒙古族的服饰似乎很简单,无非就是一件袍子,一双靴子而已。
其实,蒙古族的服饰是非常复杂而丰富多彩的。不仅各地形制有别,而且有年龄、婚否及盛装与常服之别。
我国的蒙古族人口虽然分布在全国各地,但绝大多数自古就生活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境内的阴山山脉和兴安岭山脉横贯东西,地形与亚细亚大陆相连接,气候常受大陆的支配,多风、乍寒乍暖,寒冷季节长,温暖季节短,降水量少,降雨多集中在七、八、九月;降雪期漫长,从十月中降雪,到次年五月尚能见到雪飘,每年积雪深一尺以上的大雪有一、二次。
蒙古族人民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或畜牧业,兼营种植业,散居的蒙古族人民多数以从事种植业为主,也经营一部分畜牧业生产。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从事工业生产和其他经济活动的人越来越多,从单纯的畜牧业、种植业经济向工业、商业和现代畜牧业及种植业全面发展。
由于蒙古族居住的地域不同,历史发展情况不同,经济生活不同,所以各地蒙古族的风俗习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不是完全相同的。如咯尔喀蒙古、兀良哈蒙古、额鲁特蒙古、布里亚特蒙古等,他们的风俗习惯就不完全一样。
再如从事畜牧业生产和其他生产的蒙古人的风俗习惯也有不同。就是历史延续下来的同属从事一种生产活动的蒙古人的习俗,随着地区的不同也有差异。
正所谓“隔山不同风”,“隔水不同俗”,所以我们入乡就要问俗,就是要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 现在的蒙古族的习俗就是在上述条下形成的,是通过语言和行动传下来的习俗,但他同时也吸纳了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进而变成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这是件好事!因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转徙、发展和继承是普遍现象,而蒙古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和消化外来文化的有希望的民族。
宗教信仰:普遍信萨满教。元朝以后蒙古族统治阶级开始信仰喇嘛教(主要信仰宁玛派即黄教)。
饮食特色:喜爱喝用砖茶泡制的奶茶。还爱喝马奶酒。
牧区多以牛羊和奶食为主,农区以粮食为主,蔬菜、奶制品为辅。敬茶方面,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
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
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敬酒方面,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
他们认为美酒。
六、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丰富的民族文化构建了我们这美好的中国,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下面我们来了解其中的几个少数民族吧.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 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用蒙古语言文字的新闻出版、广播、戏剧、电影事业也有了相当的发展.《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著名文化遗产;著名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中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饮善正要》被列为对世界文明贡献卓著的重要医学发明成果之一.畜牧业是蒙古族人民长期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此外还从事加工业、农业和工业.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元代以后普遍信仰喇嘛教.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长短调两种. 习俗 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 款待行路人(不论认识与否),是蒙古族的传统美德,蒙古族待客十分讲究礼节和规矩.例如,吃手把羊肉时,一般在将羊的琵琶骨带肉配四条长肋送给客人.如果是用牛肉待客,则以一块带肉的脊椎骨加半节肋骨和一段肥肠送给客人. 到蒙古族人家里做客必须敬重主人.进入蒙古包后,要盘腿围着炉灶坐在地毡上,但炉西面是主人的居处,主人不上坐时不得随便坐.主人敬上的奶茶,客人通常是要喝的,不喝有失礼貌;主人请吃奶制品,客人不要拒绝,否则会伤主人的心.如不便多吃,吃一点也行. 献哈达也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食俗 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与肉.以奶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得”,意为圣洁、纯净的食品,即“白食”;以肉类为原料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伊得”,意为“红食”.蒙古族除食用最常见的牛奶外,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和骆驼奶,其中少部分做为鲜奶饮料,大部分加工成奶制品. 蒙古族的肉类主要是牛、绵羊肉,其次为山羊肉、少量的马肉,在狩猎季节也捕猎黄羊肉.羊肉常见的传统食用方法就有全羊宴、嫩皮整羊宴、煺毛整羊宴、烤羊、烤羊心、炒羊肚、羊脑烩菜等70多种,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 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占有同样重要位置的是蒙古族特有食品——炒米.西部地区的蒙古族还有用炒米做“崩”的习俗.面粉制作的各种食品在蒙古族日常饮食中也日渐增多,最常见的是面条和烙饼,并擅长用面粉加馅制成别具特色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及蒙古糕点新苏饼等. 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煮奶茶最好用新打的净水,烧开后,冲入放有茶末的净壶或锅,慢火煮2-3分钟,再将鲜奶和盐对入,烧开即可.蒙古族的奶茶有时还要加黄油,或奶皮子,或炒米等,其味芳香、咸爽可口,是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有人甚至认为,三天不吃饭菜可以,但一天不饮奶茶不行. 蒙古族还喜欢将很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花都用于煮奶茶,煮好的奶茶风味各异,有的还能防病治病. 大部分蒙古族都能饮酒,所饮用的酒多是白酒和啤酒,有的地区也饮用奶酒和马奶酒.每逢节日或客人朋友相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是鲜马奶经发酵制成,不需蒸馏. 典型食品:蒙古族富有特色的食品很多,例如烤羊、炉烤带皮整羊、手把羊肉、大炸羊、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稀奶油;奶皮子;煺毛整羊宴;熟烤羊;白菜羊肉卷;新苏饼;烘干大米饭真想完全了解全部民族啊!我国民族文化如此富饶,这正是我国的特色啊,所以我们要加强各民族文化交流,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和语言文字,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团结的国家.。
-
努比亚z9max手机音乐效验
该机拥有HIFI级音乐芯片,音乐效果不凡。具体体现在:1.音量调节,正常听音乐中高低音都是一个音量,而杜比音效能动态扩大某个音量。比如放打鼓声,杜比会及时提高低音加强鼓声。2.加强音域,杜比音效有开阔、集中、…
-
是atChristmas还是inChristmas
此处该用“on”。在圣诞节正确表达应为 “on Christmas ”。有具体日期的,比如知道几月几日的都用“on” ;不知道日期,但知道年份和月份的用“in” ,知道具体时间,比如几点几分用“at”。…
-
个体工商户应交纳什么税
纳税标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文件精神 ,定期定额征收方式适用的税种及税率如下: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为3%…
-
材料成本差异率为负数是什么意思
材料成本差异额,是指材料的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差异率负数表示节约差异,即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小。正数表示超支差异,即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大。…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什么意思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 淮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