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百科大全 > 百科

庶可嫡国

作者:丁俊
2020-02-23
百科

一、烽火戏诸侯古文翻译

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想出点燃烽火台并锤鼓,烽火燃代表有寇来袭。诸侯看到烽火都派兵过来,

到了却发现没有贼寇,褒姒看这件这帮来过来笑了起来。幽王很高兴,于是又多次点燃烽火,诸侯后来都不相信了,都不过来。周幽王用虢石为国父,石父为人奸诈乖巧,善天阿谀奉承,贪图财利,周幽王却重用他。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 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

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扩展资料:

赏析:

《东周列国志》里的文章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既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更塑造了一些昏聩、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的丑恶形象,

对这些人的揭露与鞭挞自然而然地融入在情节的进展之中。本版节选的部分写的就是周幽王为博褒妃一笑,“烽火戏诸侯”的著名典故。

在这部分文字里,作者既暴露了王宫里的明争暗斗,也写出了褒妃的阴险毒辣和周幽王的昏庸无道,将历史上的一个最荒谬的事件的前因后果都描述出来,揭发了封建宫廷的腐败,预示了残暴荒淫的统治者最终必将众叛亲离,被唾弃万载的结果。

二、嫡和庶是什么意思

指嫡子与庶子。《列子·力命》:“ 齐 公族多宠,嫡庶并行。” 张湛 注:“ 齐僖公 母弟 夷仲年 生 公孙无知 , 僖公 爱之,令礼秩同於太子也。”《后汉书·百官志三》:“宗正,卿一人,中二千石。本注曰:掌序录王国嫡庶之次,及诸宗室亲属远近。”《明史·杨涟传》:“今海内清晏,内无嫡庶之嫌。”

2.

指正妻与妾。 宋 王明清 《春娘传》:“我在风尘中常退步,况今日有云泥之隔,嫡庶之异。” 清 李渔 《奈何天·闹封》:“况且我那位主人,又不是会整纲常,能分嫡庶弹压得妇人倒的。” 清 袁枚 《续新齐谐·李生遇狐》:“况吾家小叔已定婚某室,他日入门,谁为嫡庶?”

嫡庶制度 是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核心内容。中国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但各个妻子之间的地位不平等,这种差别就是嫡庶之分。嫡是指正妻及其所生子女,庶指姬妾及其所生子女。嫡庶的差别在唐宋以前比较重要,经元明清而逐代减弱。

中国一夫多妻最初只流行于贵族阶层,平民多为一夫一妻,称“匹夫匹妇”。

正常情况下一夫多妻的家庭里面,一个男子只能有一位正妻,称为嫡妻,(宋代之前只有贾充等数人因特殊情况得到皇帝许可而有地位相等的左右夫人)。正妻与丈夫地位平等,在服制,车制等礼仪制度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比如皇后的袆衣和皇帝的十二章衣,其裨、纽、约、佩、绶等配件便是完全相同的。在宋元之前多数朝代,无特殊许可而有两位正妻的行为,会被处以一年以上徒刑和相应的杖刑处分,并被强制离婚,但后世渐趋宽松,明清时期有不少男性都有平妻。

正妻

男子娶妻子,一般需要娶背景相当的女子,娶亲之时,通过婚书写明双方家庭门第、嫡庶、年龄等资料。于某些朝代例如唐代,如果弄虚作假,娶到不相称的女子,无论女方地位高于还是低于男方,这段婚姻通常都会被强制解除,且追究作假一方的法律责任。

娶妻的仪式非常隆重,周代周天子娶妻前后历时一年多,诸侯则超过半年。后世娶妻仪式虽然简化,但仍包括聘书、礼书、迎书等三样文件(三书),经过纳采、问名、纳吉(又称过文定)、纳征、请期(又称乞日)和亲迎(或迎亲)六个步骤(六礼)。有时男子还须亲自射雁以供奠雁仪式之用,有些朝代男子需准备诗歌做催妆诗之用。

正妻不能降为妾,通常只在犯七出的情况下才能被休弃,而有些朝代还规定,即使犯七出,但符合以下三个条件的任何一条的,也不能休出(三不去):第一,经历或主持了公公或者婆婆的丧礼;第二,娶时男方地位不高,后来富贵的,也即是所谓的不去“糟糠之妻”;第三,妻子的家族散亡,假如妻子被休则无家可归。

庶妻

除正妻以外的其他配偶就是庶妻,但通常称作姬妾,按地位从高到低有媵(正妻的同族陪嫁女子)、妾的区别,另外亦会有一些没有经过正式婚姻仪式的女性,多为婢女或妓女等贱民女子,近似现代的情妇,有时也被称为妾,或称侍妾。

媵在周代盛行,周代贵族女子出嫁,需要同族姐妹或姑侄陪嫁,称为媵,后世鲜见。

妾一般是男子娶地位低于自己的女子,不经过三书六礼,而以较简单的仪式纳为配偶,称为纳妾,经过正式仪式所纳的妾又称为侧室。妾可以买卖,但妻子不行。宋元以前,妾不能为妻,否则男方可能被处以一年半的徒刑。宋元起有男子在正妻去世或休弃之后把妾立为正妻,需要经过一重仪式,称为扶正。明清时代,嫡庶区分不再森严,把妾扶正的情况更普遍,也有男子买卖妻子的情况出现。

婢女

婢女则是男子纳地位卑贱的女子,比如家里的婢女或者买来的歌妓,这些女子因为身份原因,属于贱民阶级,不能做士人之妾,只能做婢女或宠姬,近似情妇。妾和婢女之间有区别,地位不能互换,以婢为妾也是犯律,只有在婢女生子以后,才可以立为妾。婢女一类的妾常被买卖或转赠他人。比如苏轼就曾把两个已怀孕的非正式妾送人,但其正式妾侍王朝云在继室王闰之死后,于家中地位却等同正室,只是没有正妻的名份。

三、天子驾六的周天子是哪一代周王

“天子驾六”:周王朝“礼”之印记 周公庙 “天子驾六” 在洛阳市中心西工区繁华地带,有一处地域开阔、气势壮观的广场,名叫“东周王城广场”。

广场南部,矗立着一睿智大度的老者塑像,为周公姬旦,塑像下刻“周公营建洛邑”。广场北部,一半掩于地下的建筑上,6匹骏马仰天长嘶,格外引人注目,这便是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人称“天子驾六”。

“天子驾六”是怎么回事?《逸礼·王度记》载:“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大夫驾三,士二,庶一。”原来,在夏、商、周时期,车马是主人等级身份的象征,全国仅有天子才可以乘6匹马拉的车。

但尽管史书上有记载,考古专家却从未发现这一实物,因此,“天子驾六”成了千古之谜。 2002年年底,洛阳为兴建河洛广场进行先期文物钻探和考古发掘,在1.6万平方米的范围内一下子发现了397座东周墓葬、18个车马坑。

工作人员在其中一处车马坑里,清理出了6匹骏马拉一车的遗迹,这印证了古文献中有关夏、商、周时期“天子驾六”之说,被誉为堪与西安兵马俑媲美的考古奇迹。随之,洛阳市改变河洛广场建设方案,在车马坑原址上兴建了保护性展示博物馆——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改河洛广场为东周王城广场,从此,洛阳多了一处旷世奇观。

天子驾六博物馆占地1700平方米,分设两个展区。第一展区展出周王城概况、东周出土文物等。

第二展区是车马坑。车马坑是天子及高级贵族陵墓的陪葬坑,共17个。

北边一个,长42.6米,宽7.4米,车马呈纵向两行排列,为首的一车6马,再现了两千年前天子出巡的壮观场景,也掀开了被历史尘封的厚重一页。 周武王定鼎洛阳 人们都知道,过去,西周都镐京,东周都洛阳。

其实,西周王朝早就与洛阳有不解之缘,且一度定都洛阳。 周武王伐纣,“八百诸侯会盟津”,即今洛阳孟津东北,今孟津县会盟镇即因此而得名。

周武王灭殷商收兵,“息偃戎师”,故有今洛阳“偃师”之名。他把象征王权的“九鼎”从商纣国都朝歌迁往洛阳,且对周公说:“自洛汭延于伊汭 ,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

我南望三涂,北望岳鄙,顾詹有河,粤詹雒伊,毋远天室。”其定都洛阳之意昭然若揭。

但不幸的是,他灭商第二年就积劳成疾而辞世。 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其鼎腹分别刻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字,象征天下九州,为夏、商、周传国之宝。

据说,周武王从朝歌运九鼎往镐京,途经洛阳时,九鼎怎么也运不动。周武王乃知天意,把鼎置于洛阳。

周武王为何要定都洛阳?只因洛阳为天下之中,易于控制全国。周武王去世,周成王即位,周公摄政,顺武王之意,在洛阳兴建“王城”、“成周”二城,成王即“初迁宅于成周”,举行安放九鼎大典,正式定都洛阳。

此后,西周昭王等多位天子也以洛阳为都。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再次迁都洛阳,此后的二十几位周朝天子均居洛阳,共历515年,史称“东周”。

这一时期,洛阳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时间“商遍天下,富冠海内”。但随着诸侯雄起,王室渐衰,东周王朝惨淡度日,发生了“楚庄公问鼎”、“齐宣王求鼎”、“秦武王举鼎”、“秦昭王迁鼎”等一连串故事。

楚庄公,即那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诸侯。公元前606年,楚国强盛,楚庄公率军大破陆浑之戎,抵达洛水。

他问周室九鼎“其大小轻重如何”,意欲灭周取而代之。 “秦武王举鼎”说的是秦武王强盛之时,竟到周室,指着刻有“雍”字的鼎说:此乃吾国之鼎,寡人必带回。

他举鼎试重量,不料砸伤脚趾骨,疼痛致死。 西周建都洛阳后,实际上在这一朝代形成了镐京、洛阳两都。

两都相距千里,为便于王权统治,实行“分陕而治”,即以陕县(今三门峡西)为界,东由周公主政,西由召公主政。“陕西”一名即由此而来。

西周还把镐京一带称“宗周”,即宗祖留下的基业;把洛阳新城称“成周”,成周者,周道始成之意也。 周公制礼作乐 古文献载,“天子驾六”,天子墓陪葬九鼎、20辆车、40匹马。

周王城车马坑有26辆车、68匹马,充分显示墓主人贵为天子。那么,这一套规矩或曰形制是谁制定的? 有夏、商传下来的旧制,更重要的是,有周公“制礼作乐”。

西周时期,周公长住洛阳,除兴建洛邑、平息叛乱外,还完成了“制礼作乐”这一对中国社会、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工程。 “礼”,是当时宗法制、等级制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都有严格的等级区别。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亲疏等都须遵守不同的礼仪制度。

特别是有关继承人的制度规定更为严格:“嫡庶有别,长幼有序”,“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为贤”等等,为两千年的封建王朝所沿袭。 “国之大事,在祀在戎。”

当时,不论是祭祀还是战争,都有隆重的仪式,其他典礼也有不同仪式。这些仪式都要配以不同的乐舞,这是周公“作乐”的内容。

周公制礼作乐后,由周成王在洛阳明堂颁布实行,一时成效卓著。成王、康王之时,天下安宁,40年不用刑罚,史称“成康之治”。

西周和东周前期,“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深入人心。周桓王宠爱次子王子克,欲让王位于克,却不敢破坏“嫡长子。

四、探春最终嫁到了哪里

由曲《分骨肉》:一番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起来抛闪,恐哭损残年,高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及题画:海上一舟,舟中一女子,掩面而泣,岸上有人放风筝。 及:花签 日边红杏倚云栽 和当时的李纨等的话 和 后来姐妹们放风筝时,探春的凤凰风筝飞入他人院落。

还有灯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等等可知,探春生于豪门,才能不让须眉。可惜时运越来越不济,最后,在某个清明时节,被迫远嫁海隅,成为王妃。

五、简述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

春秋战国的历史地位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是我国历史上的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

平王东迁,周天子的“共主”地位已经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不仅不服从“天子”的命令,有的甚至侵夺王室的土地,政治上的尊卑等级界限被打破了,原来的“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实际上变成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了。以秦、晋、齐、楚、越等为首的大诸侯国相互兼并称霸,故争此起彼伏,最后形成楚、齐、燕、韩、赵、魏、秦七强并立的局面,它们各自为政,不相统属,相互之间的兼并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最后由秦兼并了六国,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

在这期间,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第一,疆土的扩大和民族大融合。

夏商周三代分别是由夏族、夷族、戎狄族入主中原而成为天下“共主”的,因夏族影响较大,自称为“诸夏”,将远地异族称为蛮、夷、戎、狄。异族与天子之国之间只是一般的羁属关系,因此,当时的活动面积实际上只限于黄河流域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几省。

春秋战国时期,蛮、夷、戎、狄的大部分加入中原逐鹿,逐渐成为诸夏的一分子,形成“华夏民族”,中国的疆域也扩大为北到燕代、东至海隅、西及甘陇、南达岭南,涉及现在的十几个省区,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活动的疆土面积。 第二,社会经济得到普遍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社会生产力有显著的发展,其重要标志是铁器的使用、牛耕的推广,以及生产者生产经验的增加和生产技术的提高,还出现了专门研究农业生产的农本学派。生产工具的进步,促进了水利工程的建设。

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生产出各种精美的手工艺品和生活必需品,活跃了商品经济,出现“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百乘之国。必有百金之贾”①的现象,货币成为普遍的流通物;同时,与农工商业发达有关的交通道路得到了开辟,以经济为重点的都市开始繁荣起来。

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土地所有制和赋役制度发生了变化,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生产经济和交纳租税、分担徭役的赋役形式逐渐占据了主要地位。 第三,社会生产的发展影响了政治、法律的变化。

由于王室的衰弱,与分封、宗法、礼乐制度密切相关的世卿世禄制逐渐遭到破坏,政自天子出变为政自诸侯出,而后又相继出现了政自大夫出、政自臣宰出的现象,最后形成“主卖官爵,臣卖智力”②的官僚制度。分封制逐渐为郡县制所替代,宗法和礼乐则采取更高的形式融入政治领域之中,成为统治者实行统治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中心内容的法律,也以成文法的形式加以公布实行,并不断地完善起来。 第四,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政治、法律的变化引起思想领域空前活跃。

从春秋时期开始,士大夫阶层就出现了以子产、孔丘等为代表的为政治服务的法家和儒家思想,战国时期则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各家学派纷纷著书立说,传授弟子,议论政治,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及文化学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世卿世禄制的逐渐破坏和官僚制度的形成,使职官管理体制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以文武分职为前提,以明确规定官员的职位、职责和职权范围,确定他们的工作规程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逐渐形成;以任免选拔、等级俸禄、符节玺印、考课奖惩等为主要内容的人事管理体制也逐步完善。凡此,都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打下了基础。

二、王和诸侯专制发展为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 春秋战国是由以各诸侯国君为核心的专制和以贵族政治为主的政体结构,向中央集权君主专制和以官僚为辅佐的政体结构转变的时期。 (一)各国君主的名号和职权的变化 春秋前期,王室衰微,诸侯崛起,原来最尊贵的名号“王”,在此时虽然还作为周天子的专称,但其政令已逐渐不能越出王室的所辖之地。

春秋列国在名义上还奉周天子为宗主,但实际上已经相对独立,并且逐渐建立和完善自己所辖地区内的各项政治制度,出现列国并峙的局面。然而,它们并没有摆脱传统的意识,各国的君主还依照周天子的分封秩序,分别称为公、侯、伯、子、男。

虽然列国国君纷纷僭越周礼,按照天子规格举办礼乐,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成为独立国家的君主,有关本国的重要事务在形式上还要向周天子请示。 春秋中期,出现强国争霸的局面,周天子表里俱失,王室不再有实质和名义上的约束力了。

先后形成的霸主,取代周天子为列国的盟主。这种结盟是在不干涉列国内政的情况下形成的,列国各有主权,但又必须服从盟主的征调。

这样就导致列国国君的名号除了按原来周王分封的秩序称呼之外,还要视本国势力的强弱而定。例如晋就是以侯国争为霸主,进而改称公国的。

列国相互争霸,竞相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掠夺土地为主要目的的战争更加频繁,大国吞灭小国,逐渐地摆脱血缘组织的残余,向领土国家转变。这时君主的地位提高了,继独立于南方的楚国君主称王以后,列国君主相继称王,“王”字的含义在。

六、三国中,徐庶,徐元直被曹操骗到许都,在其母自溢后为何不离开曹操

有一部工具书中有这样一段话:“徐庶为刘备谋士,辅佐刘备对抗曹操。

曹操将徐母挟持到曹营,并假借徐母的名义写信召徐弃刘奔曹。徐母以为他背叛刘备,怒恨而死。

徐庶深感刘备知遇之恩,从此他在曹营对政事始终一言不发。”这段故事衍生出一个歇后语——“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这个歇后语因其流传甚广,遂使成千上万的中国人进入了一个误区—— 《中国历代名人传》载:“徐庶,字元直,长社人。

建安十二年,刘先主访士,庶曰:‘诸葛孔明,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对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先主三往乃见。十三年,庶母为曹操所获,卒辞先生,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操。” 这段记载中,并无“一言不发”的记载。

正史里边是怎么说的呢? 正史无传附诸葛 虽然在《三国演义》等文艺作品中,徐庶也算得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但在陈寿所撰的《三国志》中并无他的一席之位。 作为“伯乐”,徐庶是附在他所推荐的“千里马”——诸葛亮的本传中与读者见面的。

《三国志》共有两处提到徐庶。 这两处是: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

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先主在樊(城)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庶并从,为曹公所追。

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这两段记载均出自《三国志·蜀·诸葛亮传》。

我们不妨拿这两段记载去对照一下《三国演义》。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是以伍子胥“佯狂于市”的形象出现的。

他投靠刘备之后立下的第一功就是大败曹军于博望,因为这次战役系以少胜多,遂使他的名声大振,消息传到洛阳,曹操大为震惊,为了将徐庶罗致于自己的麾下,他派人去骗了徐的老母,然后,又命人伪造徐母的书信诱徐庶去洛阳,徐庶果然中计。徐母见儿子突然来到,十分吃惊,问明真相以后,十分愤慨,转到后堂悬梁自尽。

《三国演义》还专有一诗赞之曰: 贤哉徐母,流芳千古。宁节无亏,于家有补。

教子多方,处身自苦。气若丘山,义出肺腑。

赞美豫州,毁触魏武。不畏鼎镬,不惧刀斧。

唯恐后嗣,玷辱先祖。伏剑同流,断机堪伍。

生得其名,死得其所。贤哉徐母,流芳千古! 这些事情显然都系罗贯中的“演绎”。

尽管正史里边没有为徐庶单独列传,但我们却仍能从前文所引的两段记载中发现: (1)曹操并没有把徐庶之母骗至洛阳,而是掳到洛阳。 (2)曹操并没有胁迫徐母作书信诱骗徐庶弃蜀投魏,徐庶到了洛阳之后,徐母的生死如何,正史上亦无记载。

这些外围上的疑点扫清之后,我们不能不把目光转向我们的主要疑点上:徐庶进了曹营之后究竟干了些什么? 《魏略》上说徐庶当了大官 除了《三国志》以外,记载当时魏国历史的史学著作还有一部《魏略》。 《魏略》上专门有一段写到徐庶: (徐)庶先名福,本单家子。

少好任侠、击剑。中平未尝为人报仇,白垩涂面,披发而走,为吏所得。

问其姓名,闭口不言。吏乃于车上立柱以羞之,击鼓以令于市,莫敢识者。

而其党伍使之得脱。于是感激,弃其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

诸生闻其前做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

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

乃荆州内附,孔明与刘备相随去,福与韬俱来北。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逮太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才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获存焉。 这里需要加以说明的是,石韬又叫石广元,徐庶又叫徐元直。

中平、初平、太和分别是汉灵帝刘宏、汉献帝刘协、魏明帝曹(睿又)的年号。它们分别代表公元184到公元188年;公元190到公元193年;公元227到公元232年这三段历史年代。

中郎将与御史中丞分别是官名。 中郎将,系由中郎演变而来。

秦代设置中郎一职,到了西汉时期分五官、左、右三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隶属光禄勋。平帝时又设置虎贲中郎将,统武贲郎。

东汉以后,统兵将领亦多用此名,其上再加称号。如前期之使匈奴中郎将,后期之北中郎将等。

又建安中,曹丕为五官中郎将,其职相当于副丞相,算是个高级官僚了。 御史中丞,其官起于汉代。

汉代以御史中丞为御史大夫之佐,亦称中执法。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监察君国行政;内领侍御史,考察四方文书计簿,劾按公卿章奏。

西汉末期,御史大夫改名为大司空,御史中丞遂成为御史台长官。自东汉至南北朝,中丞之权极重。

徐庶当过的这两个官职显然都系要职,曹操其人又用人惟才是举,根本不看你是否有什么虚名,而是看你有无真实才能,是否对他有过什么贡献。 我们不妨想像一。

七、古时的井田制是什么意思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

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领主强迫庶民集体耕种井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它还保留有原始社会公有制下农村公社对土地管理的某些形式或曰外壳,但其性质已是一种奴隶制下的土地剥削制度。而其实质是一种土地私有制度。

(夏商西周,一切土地属于国家) [编辑本段]内容与兴起 “井田”一词 ,最早见于《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夏代曾实行过井田制。

商、周两代的井田制因夏而来。井田制在长期实行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均有发展和变化。

井田制大致可分为八家为井而有公田与九夫为井而无公田两个系统。记其八家为井而有公田者,如《孟子·滕文公上》 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

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记其九夫为井而无公田者,如《周礼·地官·小司徒 》载 :“ 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当时的赋役制度为贡、助 、彻 。

助即服劳役于公田 ,贡为缴纳地产实物。 井田制 周行彻法,当为兼行贡、助两法。

结合三代赋役之制来分析古时井田之制的两个系统,其八家为井而有公田、需行助法者自当实行于夏、商时期。其九夫为井而无公田者当始实行于周代。

周朝行助法地区仍沿用八家为井之制,惟改私田 、公田之数为百亩;而行贡法地区则将原为公田的一份另分配于人 ,故有九夫为井之制出现 。古时实行易田制( 即轮耕制),一般是不易之地家百亩,一易之地家二百亩,再易之地家三百亩。

以上所说井田之制,当为在不易之地所实行者,是比较典型的。至于在一易之地、再易之地等如何以井为耕作单位进行区划,已无法推知,井田之间立五沟五涂之界以便划分土地和进行生产。

井田制由原始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发展演变而来,其基本特点是实际耕作者对土地无所有权 ,而只有使用权。土地在一定范围内实行定期平均分配。

由于对夏、商 、周3代的社会性质认识各异 ,各家对井田制所属性质的认识也不相同,或以为是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制 ,或以为是奴隶制度下的农村公社制,或以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土地领主制,或以为是封建制度下的家族公社制或农村公社制。但在承认井田组织内部具有公有向私有过渡的特征,其存在是以土地一定程度上的公有作为前提这一点上则认识基本一致。

夏朝、商朝时期实行的八家为井、同养公田之制,公有成分更多一些。周代以后出现的九夫为井之制个人私有的成分已增多,可以看作私田已被耕作者占有。

西周中期,贵族之间已有土地交易,土地的个人私有制至少在贵族之间已经出现。由此,自上而下,进一步发展为实际耕作者的土地个人私有制。

周朝施行井田制,既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庶民的计算单位。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准买卖,只能由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去继承。

耕种井田的农业庶世也随着土地同属于领主阶级所有,终生不得离开土地,更不准转业。 所谓“井田”,就是具有一定规划、亩积和疆界的方块田。

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亩积为百亩,作为一“夫”,即一个劳动力耕种的土地。井田规划各地区不一致。

有些地方采用十进制,有些地方则以九块方田叫一“井”。因为把九块方田摆在一起,恰好是一个“井”字形,井田的名称就是这样来的。

一井的面积是方一“里”;一百井是方十里,叫一“成”,可容纳九百个劳动力;一万井是方百里,叫一“同”,可容纳九万个劳动力。 在井田的田与田、里与里、成与成、同与同之间,分别有大小不同的灌溉渠道,叫遂、沟、洫、浍;与渠道平行,还有纵横的通行道,叫径、畛、途、道。

各种渠道的大小、深浅和通道的宽窄,都有一定的规格。 西周的各级统治者把井田分为三类。

他们各自把其中最好的部分(即位于河流附近、背山向阳的平展土地)成千块、上万块地留给自己,叫“公田”。因为公田的面积很大,所以也叫“大田”,驱使奴隶集体饼种。

把距城市较近的郊区土地,以田为单位分给和统治者同族的普通劳动者耕种。这部分人因为住在“国”(即城市)里,叫“国人”。

国人不负担租税只负担军赋和兵役。他们平时每年向国家交纳一小罐米和一捆牧草,作为军费。

战时当兵,自己准备武器、粮食和军需。国人有当兵和受教育的权利,所以也叫“武夫”或“士”。

他们受教育主要是军事训练和学习礼仪。这部分人是社会里的普通平民。

他们表面上不受剥削,是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但是,当时社会的掠夺战争是十分频繁的。

他们经常披征凋去打仗,自己家里的田园都荒芜了,因而破产负债。打了胜仗,掠夺来的土地和财富统归统治者所有,如果打了败仗,还有被俘沦为奴隶的危险。

因此,国人的地位是动荡的。 封建领主把距离城市较远、土质瘠薄的坏田,分。

推荐阅读
  • 努比亚z9max手机音乐效验

    该机拥有HIFI级音乐芯片,音乐效果不凡。具体体现在:1.音量调节,正常听音乐中高低音都是一个音量,而杜比音效能动态扩大某个音量。比如放打鼓声,杜比会及时提高低音加强鼓声。2.加强音域,杜比音效有开阔、集中、…

    百科 2024-11-10
  • 是atChristmas还是inChristmas

    此处该用“on”。在圣诞节正确表达应为 “on Christmas ”。有具体日期的,比如知道几月几日的都用“on” ;不知道日期,但知道年份和月份的用“in” ,知道具体时间,比如几点几分用“at”。…

    百科 2024-11-10
  • 个体工商户应交纳什么税

    纳税标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文件精神 ,定期定额征收方式适用的税种及税率如下: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为3%…

    百科 2024-11-10
  • 材料成本差异率为负数是什么意思

    材料成本差异额,是指材料的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差异率负数表示节约差异,即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小。正数表示超支差异,即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大。…

    百科 2024-11-10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什么意思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 淮南子…

    百科 2024-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