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百科大全 > 百科

民族常识

作者:刘楠明
2020-06-12
百科

1. 民族的知识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用来表达类似「民族」概念的语词,为数不下数十种,既有「民」、「族」、「种」、「部」、「类」等单音词,也有「民人」、「种人」、「民群」、「民种」、「部族」、「部人」、「族类」等双音词,独独未见「民」「族」二字连缀并用成词者。

(韩锦春、李毅夫,1984:36)目前已知汉语中最早使用「民族」一词者,见诸1837年西洋传教士编纂之《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所刊一文。2(方维规,2002:2)兹后王韬与康有为所编《强学报》中,分别都曾使用过这个词汇。

(彭英明,1985:8-9)不过,「民族」一词在中国之广泛流传,则是迟至二十世纪初期之事,而此时一般所使用者,却与上述的语言先例略无瓜葛,而是借自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知识分子拼凑「民」、「族」二字,以对译西文nation一词所成的汉语新词。易言之,吾人今日习用之「民族」一词,实为一翻译名词,也是十九、二十世纪之交,中、西、日等不同文化系统间跨语际(translingual) 文化实践的特殊产物。

(Liu, 1995) 正因传统汉语中并无足以适切表达「民族」概念的语汇,中外学界对于前近代中国是否有过堪称「民族主义」的政治 / 文化概念,遂亦不免各持一辞,相争不下。一般来说,中文学界的学者大都根据《左传》「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严夷夏之防一类的话语,认为中国人的族群与文化之自我辨识(self-identification)确立甚早,中国民族主义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远溯先秦;因而晚清以来的民族主义思想,「并不是由西方NATIONALISM一字直接译来」,而是「一种时代的醒觉与反应」,其效应所及,殆不过「使传统民族思想之内容有所扩充」而已。

(王尔敏,1970:209,229;李国祁,1980:21)然而,如罗志田所指出者,「族类」观念所构成的「夷夏之辨」,并非如近代「民族」概念对外深拒固闭的严格界线(hard boundary),而是因势而异,漂移不定的柔性界线(soft boundary)。《左传》上固然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同时却也明白宣示「入于夷狄则夷狄之,入于中国则中国之」的信念,易言之,这种观念原即揉杂着「种族」与「文化」两层不同意涵,何者较占优势,端视汉族与其它族群相对势力的强弱而定。

大略而言,历代汉族政权强盛时,常常是以文化优劣作为区分华夷的标准;反之,季世势衰,则转而强调血统的传承,以「坚夷夏之防」。(罗志田,1998:35-60)就此而言,族类,充其量只是一个高度含混,难以明确界定的概念。

也正由于族类观念内在的暧昧性,倾向中国民族主义自发论的论者,也往往偏好刻意彰显传统中国「民族意识」中包容性相对较强的文化侧面,乃至视之为一种「原型的」(proto)文化民族主义。

2. 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

关于少数民族的知识太多了,你具体要知道哪方面的呢?少数民族指得是多民族国家中人数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国指汉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回、藏、维吾尔、哈萨克、苗、彝、壮、布依、朝鲜、满等民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国历代政府(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央政权)虽都有一套关于民族事务的政策和制度,但民族间却无平等可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制定了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方针和政策,即民族平等政策、民族团结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政策.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意愿,中国政府采取不同方法先后在少数民族地区逐步实行民主改革,并在50年代末完成.这场改革废除了领主、贵族、头人等特权者的一切特权,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旧制度,使千百万少数民族群众翻身解放,获得人身自由,成为国家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曾经长期被压迫、遭歧视的少数民族真正变成了国家的主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些新中国成立前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奴隶制度或封建农奴制度下的少数民族,在短短的几十年里跨越了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历史鸿沟,跨入了现代社会. 具体介绍: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十三世纪,大批穆斯林从中亚迁入中国,并同当地的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也叫肉孜节),又称大开斋.每年希吉来历即伊斯兰历9月为斋月.凡回族男12岁、女9岁以上身体健康者都应封斋.解放后,国务院把开斋节定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节日较多,除传统年节、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有很多节日,但各地区叫法和过法不尽相同,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在公元1世纪,汉文史籍已有关于傣族的记载.1949年后,按照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节日与佛教活动有关.在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一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届时要赕佛,并大摆筵席,宴请僧侣和亲朋好友,以泼水的方式互致祝贺.现在,因泼水活动是傣历新年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这一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称为“栗粟”.傈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云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带,后因战争等原因,逐步迁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下来.1985年6月11日,建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阔时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收获节、中秋节、澡塘会、刀杆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杆节”扣人心弦,据说上刀杆是为了使傈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闯”的精神而设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30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的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 7、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的云锦、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鲜族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辽宁省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先民,是从朝鲜半岛迁入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人.朝鲜族民间有五大节日,至今仍然隆重欢度.这五大节日是:元日(春节)、上元(元宵节)、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鲜族敬重老人的。

3. 求一些民族风俗知识

民族知识竞赛题.cn/newspaper/cswb/b4/200406/t20040618_193138.htm满族见面礼平时上街见面,各自都应分清长幼请安问好。

男人皆施问安礼(即请不安)或施打千礼(即请大安),待长辈回话,方能动身。女人则施蹲安礼(即侧身半躬身,双手抉膝微微下蹲)。

满族人以前施问安礼一般每隔三五天都要向本族长辈问安,无论多少户居住一地均不能遗落此礼。后来,施此礼稍弛,但晚辈离家较久、归来时,一般都要向本族中长者问安,都要施三拜六叩的磕头礼,在第二拜时要后退半步。

岁礼,一般为满族礼仪中较大的举动。在除夕这一天,吃过晚饭,阖家老少大小,均得到户外走一走,首先到供祖先的家里的祖宗牌位前三拜九叩,然后逐家叩拜,行二拜六叩礼。

这种礼不分门户、贫富之别,也不论平日亲疏,一般要求拜至午夜间(即民俗中的放鞭炮煮饺子接财神时)为止。拜年礼,在正月初一早饭后开始。

行拜礼与辞岁礼不同,一般要求有选择地到本家长辈家施叩拜大礼。时至现在,由于各种原因,满族的礼仪也渐渐废弛了一些,但是敬祖先、孝父母、礼宾客之礼犹存,满族的风俗民情特点仍然很明显。

汉族藏族 献哈达都必须鞠躬,不得用手接送。客人来访主人要在门外迎接,对尊、长者要脱帽弯腰45度,见平辈稍微低下就可;敬献奶茶、酥油茶或青稞酒有敬三杯的习俗,客人不可拒绝,喝三杯之间还有许多细微的讲究;送客要让客人走在前,为客人牵马备鞍。

主要禁忌有:不可触摸佛像、佛供、经书、钟鼓、活佛身躯和佛徒佩带的佛珠,因为都是圣物;男坐左边,女坐右边,不可混坐;家有病人或产妇,不得进入。苗族 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

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禁杀狗、打狗,不吃狗肉;不能坐苗家祖先神位的地方,火炕上三角架不能用脚踩;不许在家或夜间吹口哨;不能拍了灰吃火烤的糍耙;嬉闹时不许用带捆苗家人;遇门上悬挂草帽、树枝或婚丧祭日,不要进屋;路遇新婚夫妇,不要从中间穿过等。维吾尔族 饮食禁忌与伊斯兰教相同。

他们忌用单手接送礼物;忌穿短裤、短小衣物外出;睡觉时禁头动脚西,禁四肢平伸仰卧。做客时洗手不可将湿手乱甩;不能在长者就座之前入坐;吃抓饭不要用手乱抓或抓了再放回去;吃剩残物不要乱扔;用餐时不要从餐布或主人面前跨过;不要当着主客的面吐痰、擤鼻涕等。

朝鲜族 有热情待客、尊老爱幼的传统。客人进门前,要先干咳一声,或以“在家吗?”向主人示问;脱鞋进门,进门上炕;对长者起立让坐,为长者让路;让客人吃饱吃好;客人吃饱,汤匙应放在桌上,或放在汤碗内;请可、客吃饭,主人要奉陪到底,不在客人之前离席;对稀客、贵客要以酒相待;节日饮食要与邻居分享。

朝鲜族家庭礼节严格,讲究父慈子孝,晚辈敬重长辈。一般老少不同席,老人单独设席;晚辈要待长者用餐后方可举筷,不得在老人面前喝酒抽烟,如无法回避也要转身而饮;对六十岁的老人,全家要举行庆花甲仪式,跪拜敬酒祝寿。

黎族 海南船形屋,是黎族的一种传统居住房屋。您如果想去屋内参观或想体验当地民俗而住进船形屋,记住一定要尊重黎族风俗。

在船形屋内有禁忌:不得戴草笠进屋,不得在屋内吹口哨,不得在屋内扛锄头……若是人多生病,家畜不旺,据说是屋场“多阴”“鬼神占地”,便要搬家等等。回族 回族男女都喜欢戴白色的帽子,穿黑色的马甲。

回族妇女还喜欢戴盖头、金银耳环、戒指、手镯等。 回族特别讲究卫生,室内外清洁整齐,灶具洁净。

平时洗脸洗手用汤瓶,沐浴用吊罐。 回族吃牛、羊等反刍类的偶蹄目食草动物肉,也吃鸡、鸭、鹅、鱼肉,禁食猪肉,不食动物血液和自死的禽畜。

虔诚的教徒食用的禽畜,还必须由阿訇代宰。回族群众一般不抽烟,不喝酒,男女老幼都爱喝由糖、茶叶、核桃、桂圆、红枣、果脯等营养丰富的佐料配制的八宝茶。

有尊贵客人,会以丰富的"全羊席"和各种"回民小吃"热情款待。满族 满族人以小米为主食,吃黄米干饭、黄米饽饽(豆包)以及“饭包”,喜欢吃粘食。

满族独特的风味食品是白片肉、血肠和猪肉酸菜炖粉条。过节是吃饺子,阴历除夕晚饭必吃手扒肉。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八大碗的“满洲席”。此外,满族还有种类繁多的风味小吃和点心,“萨其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

壮族 壮族喜欢依山傍水而居。传统民居有楼居、半楼居和地居建筑三种类型。

楼居是干栏式木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面圈牲畜。房屋的前厅用来举行庆典货物社交活动,两边厢房为卧室,后市为生活区,以火塘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边进行。

彝族 彝族的传统民居多为土木结构的“土掌房”。传统服饰古朴、独特、别具一格。

凉山彝族成年男子左耳佩红、黄大耳珠,在头正中蓄一小撮长发,。

4. 民族知识

中国各民族中,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总人口的94%。

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其他55个民族人口相对汉族来说较少,所以习惯上把这55个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 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约1600万。

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少数民族有壮、蒙古、回、藏、维吾尔、苗、土家、彝、布依、朝鲜、满、侗、瑶、白,人口最少的是赫哲族和珞巴族。 中国的少数民族虽然人口少,只占全国总人口6%,但分布的地区很广,约占全国总面积50%—60%。

云南省是中国少数 民族最多的省份,有46个少数民族。 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总人口为9056万(1990年中国大陆人口普查统计数,下同),占全国总人口的8.01%。

各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也多少不等,其中: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有壮族(1555万);人口在1000万以下100万以上的民族有17个: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人口在100万以下10万以上的民族有15个:僳僳族、佤族、畲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仡佬族、锡伯族;人口在10万以下1万以上的民族有15个: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基诺族;人口在1万以下的民族有7个:高山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 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地域辽阔,少数民族在中国县级行政区域都有居住。

少数民族除主要聚居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甘肃、四川、湖南、湖北、吉林、辽宁、黑龙江、海南、重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外,还约有1000万人口散居在全国各地。

5. 关于民族知识

过年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

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

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

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

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婚丧喜庆: 从人的一出生:--洗三、满月、抓周儿,到庆生日、婚礼、丧仪 等等,一直到死,各种庆祝活动都可以在自己的家中举行。

四合院为此提供合适的空间。 北京儿歌有:"二姑娘二,二姑娘出门子给我个信儿,搭大棚、贴喜字儿,箱子柜子我的事儿。

"这儿歌说明了要办喜事儿,要搭大棚,贴喜字儿。在大棚下招待亲朋好友。

除了丧事之外,都算喜事,就连高龄去世的丧事,还叫"老喜丧"哪。 先说办喜事的大棚, 叫喜栅,体量高大,上设可以卷放的卷窗。

四周壁的上部装玻璃窗。棚顶还可以饰以彩色的挂檐。

窗框为红色的,四角绘蝙蝠图案。 娶媳妇的用双喜字:"喜喜"。

聘闺女的用单喜字:"喜",用红纸贴金字。大门、二门的门框上贴喜联,常见的喜联如:上联是"易曰乾坤定矣";下联是"诗云钟鼓乐之",横批是"天作之合"。

上联: "吹笙堪引凤",下联:"攀桂喜乘龙",横批:"龙凤呈祥"。在大棚中 可以设宴席,招待亲友,以弥补室内空间之不足。

来贺喜的行动,在北京称为"随份子",即要赠给办喜事、办生 日等的主家一些钱,以及幛子、喜联等等。喜事的幛子以红色或粉 色、紫红色等喜庆颜色为主。

贺生日的幛心一般用"华封三祝"、"仁者有寿"等等。 办丧事的大棚称为"灵棚",灵棚与喜棚的最大区别在于一切用蓝色、白色代替红色。

玻璃窗上用蓝色寿字,挂檐用蓝色白色。 有的在宅的大门之外,在胡同中就搭起过街棚,过街牌坊。

在灵棚内有为喇嘛、和尚、道士等搭的经台。死者如是宅主或主妇,停灵在堂屋中线上,即所谓的"正寝"。

死者如是未成年人,或是姨太太之类的,灵只能停在院中,或不位于中线的房中。停灵的规矩是头南脚北。

十七八的大姑娘叨烟袋: 外人到了关东地区,看到大姑娘嘴上叼个大烟袋时,都会感到 很惊奇。在关东,大姑娘一般指没过门的女孩。

大姑娘为什么会叼 上了大烟袋呢? 还是让我们看一看关东人的生活吧。 每到春夏时节,关东的黑土地上一片翠绿,那就是家家种的“关东烟”的烟苗。

每到深秋,关东农家小院里一片金黄,那是家家 在晒烟叶。这时,风中飘荡着阵阵烟草的奇香。

到了严冬,温暖的 关东人家的炕头上, 老人们笑咪咪地坐在一起,抽着关东烟儿。 身穿绿袍头戴花, 到老被人捆又扎; 勒的小脸黄又紫, 专和炭火结亲家。

在关东民间,这是大人小孩都熟悉的一条谜语(民间叫“猜闷”),而谜底就是“烟”。 烟有防蛇、防蚊虫的作用。

早期的长白山区,为开发而来的各族先民及在大山里淘金、放排、挖参、狩猎的人们,劳作歇息时抽烟,吐出的烟雾能使毒蛇惧怕,不敢靠近人。同时,烟袋油子一一 一种积存在烟杆和烟锅里的“膏”,也能放出强烈的气味,使毒蛇闻而生畏。

这就大大帮了山里人的忙,无形中要求入山的人必须会抽 烟。在“入草”前(进入老林子里作业),人们还要在腿布带子上抹点儿烟袋油子,以防蛇咬。

同时,烟灰还是一种民间常用的止血药。在老林子里作业,万一受了外伤,人们就顺手捏一点儿烟灰抹上,既杀菌又止血。

挖参的人。

6. 各少数民族知识问答

1. 我国共有几个少数民族? (55个)2. 崇明目前有几个少数民族? (31个)3. 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哪个民族?(壮族)最少的呢? (珞巴族)4. 哪个少数民族有“游牧民族”之称? (蒙古族)5.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例如回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等,他们有哪三大共同节日? (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6. “三月街”又名“观音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盛大节日? (白族)7. 在美丽富饶的祖国宝岛台湾,世世代代居住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她是什么民族? (高山族)8. 荡秋千是哪个少数民族妇女最喜爱的体育运动之一? (朝鲜族)9. 分布最广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回族)10. <<孔雀舞>>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 (傣族)11. 东巴文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过去使用的一种古老的象形文字? (纳西族)12. 到现在还保留着“吃白饭”待客习俗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景颇族)13. 1979年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第55个少数民族的是哪个民族? (基诺族)14. 哪个民族严禁饮酒? (撒拉族)15. 饮食习惯中,特别讲究药膳的是哪个少数民族? (羌族)16. 哪个少数民族用一块木片作为邀请对方的请柬? (独龙族)17. 德昂族和傣族共同拥有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18. 我们经常看到的旗袍来源于哪个少数民族的服饰? (满族)19. 那达慕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 (蒙古族)20. 哪个民族的服饰品种最多?有多少种? (苗族,130多种)21. 很多少数民族都有饮茶的习惯,但最著名的“三道茶”是哪个民族的饮茶方式? (白族)22. 哪些民族过“三月三”? (壮族,黎族,苗族,侗族,土家族,瑶族,彝族,畲族)23. 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彝族,阿昌族)24. 泼水节是哪些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傣族,阿昌族,德昂族)25. “花儿”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歌舞形式? (东乡族)26. “辣椒骨”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典型食品? (仡佬族)27. 有“射箭民族”之称的是哪个民族? (锡伯族)28. 中国三大名锦之一的“西兰卡普”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工艺? (土家族)29. “芦笙”是哪些民族的代表乐器? (苗族,拉祜族)30. 哪个民族被称为“马背民族”? (蒙古族)31. 哪个民族对盐非常重视? (瑶族)32. 哪两个民族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习惯上用汉文? (满族和回族)33. “竹筒饭”是哪个民族的传统食品? (黎族)34. 青稞酒,酥油茶是哪个民族的传统食品? (藏族)35. 哪两个民族的汉语解释是“白人”? (白族和普米族)36. “东布尔”是哪个民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锡伯族)37. “萨邦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 (塔塔尔族)38. 长鼓舞所表达的主要意思是还愿,它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舞蹈? (瑶族)39.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有婴儿诞生一周年,回甲节,回婚节这三个家庭节日的是哪个民族? (回族)40. 在进餐之前要先念祖先几辈姓名的是哪个民族? (瑶族)41. 五色糯米饭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令食品? (壮族)42. 哪个民族的特色食品是以昆虫为主要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 (傣族)43. 哪个民族对火很敬畏,认为火是家庭的生命? (哈尼族)44. 最喜欢红色的是哪个民族? (柯尔克孜族)45. 哪个民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 (拉祜族)46. “过溜索”是哪个民族的传统交通工具? (僳僳族)47. 竹筒茶和酸茶是哪个民族所特有的饮料? (布朗族)48. 传统的曲棍球是哪个民族喜爱的体育活动? (达斡尔族)49. 清明节“赶祖先圩”和元宵节“放飞鸟”是哪个民族独有的纪念活动? (毛南族)50. “复活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俄罗斯族)51. 被誉为“森林之舟”的驯鹿曾是哪个民族唯一的交通工具? (鄂温克族)52. 中国民族最多的是哪个省? (云南)53.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 (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54. 土族和土家族是同一个少数民族吗? (不是)。

7. 民族常识

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萨克族、傣族、黎族、僳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东乡族、纳西族、景颇族、柯尔克孜族、土族、达斡尔族、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普米族、塔吉克族、怒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鄂温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尔族、独龙族、鄂伦春族、赫哲族、门巴族、珞巴族、基诺族共56个民族。

白 族 Bai ethnic minority group 史称“滇焚”、“叟”、“爨氐”、“白蛮”、“白人”、“民家”等。 纳西族称之为“那马” 僳僳族称之为“勒墨” 白族共有人口159.4万人(1990年),其中云南有134万人,80%以上居住在大理白族自治州。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 本族自称“焚子”、“焚儿子”、“白尼”、“白伙”,意为焚人或白人。

[编辑本段]民族概况 白族是我国西南边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碧江、保山、南华、元江、昆明、安宁等地和贵州毕节、四川凉山、湖南桑植县等地亦有分布。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白族人口数为1858063。使用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

绝大部分居民操本族语言,通用汉语文。元明时曾使用过“[font color=#c60a00 size=2]僰[/font]文”(白文),即所谓“汉字白读”。

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善于经营农业、盐渍杜鹃花。

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贵宾时的一种传统饮茶方式。 [编辑本段]民族历史 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与古代的羌人有渊源关系。

早在公元1世纪(汉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带。公元2世纪,汉武帝就在这里设置了郡县,公元3--4世纪,由于战乱,不少汉族人曾避难来到白族地区,部分与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东部迁到洱海地区的大量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

14世纪前后有不少屯军的汉族人在此地,后来也与当地白族人融合。后来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

特别是大理国时期,白族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权,受到内地汉民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到了元代,这里己是很繁华的都市。

大理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勤劳,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们悠久的历史、发达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风土人情吸引着众多的旅游者。

大理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1253年,元朝在云南建立行省,在大理地区设置大理路和鹤庆路。

明朝改为大理府、鹤庆府,实行改土归流政策。清代继续延袭明代这一政策,但在边远山区委任了一批土官和土司。

8. 少数民族知识

56个民族的来历:黎族 (lí zú)黎族聚居在海南岛通什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支发展而来。

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们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该岛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歧”、“美孚”等。

黎族名称的使用始于唐代末期,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3353833和“三月三”等。

黎族大多数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过春节的情形基本一致。黎族特有每年农历的节日“三月三”源于黎族先人繁衍后代的一个传说。

56个民族的来历:珞巴族 (luò bā zú)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只有2300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解放前仍存在家庭奴隶制。1965年8 月正式确认为单一民族。

居住在墨脱、米林一带的珞巴族沿用藏历,所有的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无多大区别。希蒙的珞巴族称年节为“调更谷乳术”节。

不少地方还保留有“氏族**”的古老习惯。早印占区,也有许多珞巴族同胞。

56个民族的来历:满族 (mǎn zú)满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三省,以辽宁省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居第二位。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911年辛亥**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有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989年10月,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9. 关于民族的知识的小常识

民族知识小常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指马克思主义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的看法和基本 观点。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就 是无产阶级的民族观,是无 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民族纲 领和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民族乡民族乡是在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的乡级行 政区域。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结合我国国情制定的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 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 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它不是单 纯的民族自治,也不是一般的地方自治,而是民族自治和区域自治结 合起来的制度,所以叫民族区域自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 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 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各民族区域自治 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推荐阅读
  • 努比亚z9max手机音乐效验

    该机拥有HIFI级音乐芯片,音乐效果不凡。具体体现在:1.音量调节,正常听音乐中高低音都是一个音量,而杜比音效能动态扩大某个音量。比如放打鼓声,杜比会及时提高低音加强鼓声。2.加强音域,杜比音效有开阔、集中、…

    百科 2024-06-17
  • 是atChristmas还是inChristmas

    此处该用“on”。在圣诞节正确表达应为 “on Christmas ”。有具体日期的,比如知道几月几日的都用“on” ;不知道日期,但知道年份和月份的用“in” ,知道具体时间,比如几点几分用“at”。…

    百科 2024-06-17
  • 个体工商户应交纳什么税

    纳税标准根据国家税务总局《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征收管理办法》文件精神 ,定期定额征收方式适用的税种及税率如下: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规定,自2009年1月1日起,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征收率为3%…

    百科 2024-06-17
  • 材料成本差异率为负数是什么意思

    材料成本差异额,是指材料的实际成本和计划成本之间的差额。差异率负数表示节约差异,即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小。正数表示超支差异,即实际成本比计划成本大。…

    百科 2024-06-17
  •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是什么意思

    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反之亦然。形容人的心态,一定要乐观向上,任何事情都有二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 淮南子…

    百科 2024-06-17